感染性,粘膜,患者,粘液,功能 提問: 這是什么病? 問題補充: 晚上睡覺時,肚子總會嘰哩咕嚕的叫,早上起來就肚子很餓,一吃東西后,肚子隱隱作痛,不久就要大便,這是什么病? 医师解答: 拉肚子即腹瀉,其常見原因有:1.腸易激綜合征 著涼拉肚子,緊張拉肚子,考試拉肚子,旅游拉肚子等癥狀,這種病在醫學上稱為腸易激綜合征。 又習慣地稱為慢性腸炎、神經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結腸痙攣、粘液性結腸炎、結腸功能紊亂…… 2.著涼拉肚子 夏天快到了,天氣一點點熱起來,一般人認為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溫,卻忽視了在防暑降溫中可能出現的著涼,比如在空調房間久坐,貪涼睡在地上,暴飲啤酒、大量飲用冰鎮飲料等很容易讓您的腸道感到不適,其中最常見到的是著涼引起的拉肚子,這種拉肚子一般伴有腹痛、腹脹、腸鳴、便后不盡、粘液便等。到醫院看病,一般醫院僅控制癥狀,給與解痙和止瀉藥,或者給與心理治療和催眠治療,也有大夫將其誤診為慢性腸炎和結腸炎的。醫學上稱這種著涼引起的拉肚子為腸易激綜合征。當天氣熱的時候,發生腹瀉要注意便中是否有膿血,或到醫院檢查是否是菌性痢疾,排除腸道炎癥可能就是腸易激綜合征,不可將幾種腹瀉混淆,耽誤病情。 3.感染性拉肚子 春天感染性腹瀉病是極為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主要通過水、食物傳播,不良飲食習慣和個人衛生亦可導致感染發病。因此,不失時機做好飲食、飲水和個人衛生工作,是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發生、流行的上策。四月份市民在外踏青、旅游特別多,更應注意預防,不喝生水;不食用不潔、腐敗、無證和不符合衛生的食品;注意飯前便后洗手。【治療拉肚子的方法】建議睡前一杯熱牛奶有助于改善失眠的狀況。 一般治療 在原發病一時難以糾正或暫未查出有明顯原發因素者,以下一般措施對多數患者有益。 1.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進食足量食物。 多食粗纖維含量高的食物,養成多飲水的習慣。 定時口服少量的小麥麩皮。 飲水量應達每日3000ml。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活起居要有規律,要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也可有助于改善消化道的功能。 經常吃大魚大肉,稍有不慎,就容易腹瀉。針對腹瀉時腸蠕動增快、腸粘膜滲出和/或分泌增加、腸道內菌群失調等特點,止瀉藥物大致分為腸蠕動抑制劑(如復方苯乙哌啶、易蒙停)、收斂止瀉劑(如鞣酸蛋白、次碳酸鉍)、粘膜保護劑(如思密達)、微生態制劉(如培菲康、整腸生)等幾種類型,此外,活性炭等吸附劑可吸附毒素、減輕對腸道粘膜的刺激,因而也有止瀉作用。 治療腹瀉,最重要的是對癥下藥。腹瀉有感染性與非感染性之分,感染性腹瀉是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如菌痢、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腸炎等;非感染性腹瀉常見于受涼、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及甲亢、糖尿病、尿毒癥等全身性疾病。感染性腹瀉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體現,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毒素,對人體有益,如果盲目止瀉,對病情轉歸反而不利。原則上講,止瀉藥只適用于非感染性腹瀉,而感染性腹瀉一般不用,尤其是在急性期,炎癥及中毒癥狀(如高燒)較明顯、膿血便較多時,應視為止瀉劑的絕對禁忌;到了恢復期,病情明顯好轉,大便不帶膿血,僅是水分較多時,也可短時服用止瀉劑。 其次要注意病機不同,用藥有別。如果是腸蠕動增快所致,如甲亢、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等,應首選腸蠕動抑制劑,以延長腸內容物滯留時間,利于水分吸收而止瀉,如果是由腸粘膜分泌增加引起的腹瀉,如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等,可以選擇收斂劑和吸附劑,通過抑制腸粘膜分泌及吸附有害毒素起到止瀉作用。如果是由于粘膜炎癥及潰瘍導致滲出增加引起的腹瀉,可選擇粘膜保護劑,以保護粘膜,清除細菌、病毒及毒素。因腸道內菌群引起的嬰幼兒腹瀉及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應該首選微生態制劑,通過補充腸道益生菌,恢復腸道內微生態平衡,起到調整胃腸道功能及止瀉之功效。有些腹瀉并非單一因素所致,則宜酌情聯合用藥。 第三,止瀉只是一種對癥治療,病因治療才是根本。因此,止瀉補液的同時,切勿忽視對原發病的治療。如果是感染性腹瀉,應選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果是消化不良所致,應從調理飲食入手;如果是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的,可選擇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及鎮靜劑等等。 止瀉劑服用過量,可引起腹脹.便秘.假性腸梗阻。感染性腹瀉服用止瀉劑,可掩蓋病情,影響醫生診斷。菌痢病人服用止瀉劑常影響腸道對細菌及毒素的排泄,使毒血癥狀加重,病程延長。潰瘍性結腸炎急性期用止瀉劑,可誘發中毒性巨結腸及腸穿孔。此外,復方苯乙哌啶.可待因等含有麻醉成分,長期服用可以成癮,故須慎用。 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病因   本病的病因與多種因素有關。目前認為,IBS的病理生理學基礎主要是胃腸動力學異常和內臟感覺異常。據認為腸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礙是IBS發病的重要因素。一、胃腸動力學異常 肌肉的收縮令腸道內的物質(在此階段可稱為糞便)在結腸內移動,幫助吸收。每  天約有1至4次(主要在飯后)的蠕動,將糞便推往并儲存于直腸,這些蠕動最后造成排便。蠕動受體  內激素、化學物質及生理刺激等影響,腹瀉型IBS的人腸蠕動明顯加快。二、內臟感知異常 IBS患者的的結腸肌肉在輕微的刺激下就會發生痙攣,結腸敏感性以及反應性均比正常  人高。三、精神因素 心理應激對胃腸運動有明顯影響。大量調查表明,IBS患者存在個性異常,焦慮、抑郁積分  顯著高于正常人,應激事件發生頻率亦高于正常人。四、感染 愈來愈多的研究提示部分患者IBS癥狀發生于腸道感染治愈之后,其發病與感染的嚴重性與應用  抗生素的時間有一定相關性。五、其他 約1/3患者對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誘發癥狀加重。 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癥狀   起病隱匿,多起于20-30歲之際,癥狀反復發作,病程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但全身健康狀況卻不受影響。精神、飲食等因素常可誘使癥狀復發或加重。最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腹痛與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的改變。一、腹痛 幾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見。多在排便或排氣后緩  解。睡眠中痛醒著極少。二、腹瀉 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數嚴重發作期可達十數次。大便多呈稀糊狀,也可為成形軟便或稀水樣。  多帶有粘液,部分患者糞質少而粘液量很多,但絕無膿血。排便不干擾睡眠。部分患者腹瀉與便秘交替  發生。三、便秘 排便困難,糞便干結、量少,呈羊糞狀或細桿狀,表面可附粘液。四、其他消化道癥狀 多伴腹脹感,可有排便不凈感、排便窘迫感。部分患者同時有消化不良癥狀。五、全身癥狀 相當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慮、抑郁、頭昏、頭痛等精神癥狀。 腸易激綜合征(IBS)的診斷標準   在過去,對IBS的表現曾有過很多醫學名稱,如神經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結腸痙攣、粘液性結腸炎、結腸功能紊亂等,但這些名稱大多數定義不準確。  例如:結腸炎意味著結腸的炎癥,然而腸易激綜合征不會引起炎癥的病變。  目前采用國際認同的羅馬Ⅱ診斷標準對IBS進行診斷:在過去12個月內至少累計有12周存在腹部不適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點中至少2項:  ① 腹痛或腹部不適在排便后緩解;  ② 腹痛或腹部不適發生伴隨排便次數改變;  ③ 腹痛或腹部不適發生伴隨糞便性狀改變。以下癥狀不是診斷所必備,但屬常見癥狀,這些癥狀越多越支持IBS的診斷:  ① 排便頻率異常;  ② 糞便性狀異常;  ③ 糞便排出過程異常;  ④ 粘液便;  ⑤ 胃腸脹氣或腹部膨脹感。 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學改變和生化異常。 以上僅供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llyer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