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有的,精神,自己的,患者 提問: 什么是自知力啊? 問題補充: 越具體越好 医师解答: 自知力是自我判斷自我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的能力。自知力的損害程度是否完整對判斷患者是否患有重型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一般的重型精神疾病如發病很急,自知力會很快變得不完整或喪失。如發病緩慢,自知力受到損害的過程、程度也比較緩慢。有些時候自知力的損害程度和精神病的病理癥狀并不是平行的。在一樣的精神病癥狀下,不同的病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同是精神病人,有的需要住院治療,有的門診治療即可。原因何在呢?這就要看病人是否有“自知力”了。“自知力”就是病人對自己的精神狀態的認知能力。  如果患者能認識自己精神狀態不正常,能夠主動就醫,稱為“有自知力”或“自知力完整”,那么這部分病人就可在家屬的監護下進行門診治療;如果患者對患病期間的部分癥狀有認識和批判能力,對另一部分癥狀認識不到是病態時,稱為“自知力缺乏”;而當病人對其精神癥狀認識不到是病態,否認精神不正常時則稱為“無自知力”或“自知力喪失”。  對于后兩種病人,他(她)們大多不會主動就醫,因而住院治療才是上策。  不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如果門診治療的病人發現自知力逐漸消失時,就應送其住院治療了。又比如精神分裂癥初期,有的病人有一定的自知力,隨著病情日趨加重而自知力喪失,因此否認有病,拒絕治療,就需要家屬強制其就醫治療;當疾病恢復期,隨著疾病的好轉而逐漸恢復自知力,就會主動配合治療。絕大多數病人,當精神癥狀完全消失后,自知力逐漸恢復并日趨完善。因此,臨床上常常把自知力作為判斷病情的標志之一。但是,自知力完整并不一定精神癥狀完全消失,如有些長期患病的患者殘留著幻聽的癥狀,而病人對其能認識到是病態,自己的行為不受其支配;與之相反,有的病人精神癥狀已完全消失,但在很長時間內仍然缺乏自知力或有部分自知力。對于這些自知力缺失的病人仍需繼續住院治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llyer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